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全国企业信用评价网 >> 信用论坛 >> 浏览文章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创新路经

点击:1

    现阶段,制度缺失使得人民银行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信息采集、更新,还是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十分尴尬,这极大地增加了基层央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和难度,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的面临诸多压力。如何推动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创新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非制度因素对正式制度的促进作用
  在宣传教育的对象上,不仅包括直接征集信息的中小企业,也包括政府各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还包括大、中、小学生等。可以考虑将信用体系建设等内容写进中小学教科书,从小培养孩子的信用意识。
  在宣传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培训、论坛、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等多种因人制宜的形式;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电视台、电台、报刊、手机短信甚至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宣传;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宣传片、教育片和文艺演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二、加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成果的使用和推介,提升制度变迁主体的预期收益
  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地方党政服务的功能。利用系统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地方党政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及时把握政策实施动态,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给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升数据库指标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引导、协调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对信用好的企业,在产品宣传、融资授信、证照年检、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贷款授信、贸易结算等融资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信用差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提高失信成本,督促其守信履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局面。
  三、继续做好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工作,充分发挥辖内各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直以来,我国基本上是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对于普及信用文化,增强居民信用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制度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情况看,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有继续发挥作用的空间。今后,要继续发挥微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基层央行要结合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优势,进一步发挥辖内各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制度创新。
  四、在做好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的同时,适时提高创新层次,并最终推动强制性制度创新
  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制度供给滞后的弊端。为此,需要逐步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优势,以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不足。一是适当提高制度创新层次,强化制度约束力。在现有省市级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建议由人民银行总行与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协商,直接通过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征集中小企业信息。二是由人民银行总行会同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文,指导各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使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有依据,便于人民银行分支行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尽快出台征信法规,赋予人民银行采集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地位,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行为,为全社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强力组织和框架。
  五、多种途径打破路径依赖,提升制度变迁效率
  路径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存在既得利益集团。制度经济学从理论上提供三种打破路径依赖的方法:一是对资源或者权力市场化,将资源或者权力进行市场化定价。二是通过协议来平衡利益分配,实现资源的共享或者权力的交换。三是通过国家强制力量或者法律途径强力推进,对资源和权力进行强制组合与分配。有鉴于此,一是走征信建设市场化的道路,将各部门的部分或全部信用信息资源市场化。二是通过对资源和收益进行双边或者多边协商,签订信息共享协议,目前人民银行与税务和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协议就是如此。三是由更高一级的强力机构牵头,统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或者通过法律,赋予某一部门履行类似职责的权力、工具和手段,强制推行制度变迁。
  六、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制度创新
  今后应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更新、共享和运用等诸多环节强化技术创新,并以此推动制度变迁。比如应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数据采集和更新功能,探索解决数据筛选、更新和加载等技术难关;应强化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分析功能,开发多条件组合和模糊查询功能,完善企业相关统计数据分区县、分行业、分规模等多维度的统计分析;应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充分挖掘和利用已经建立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建立评测指标,并分期向商业银行和政府推荐优秀企业,进行融资及政策扶持;应出台信息采集、加工、使用的技术标准和基本的服务规范,促进相互之间的兼容等。

首 页 | 关于我们 | 社会责任 | 诚信宣言 | 机构与人员查询 | 合作申请 | 人才招聘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