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酝酿多年的“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已基本定稿,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
据悉,最终形成的规划内容,从政务、商务、司法、社会四大领域规划信用体系建设,并在反复论证研究之后,明确提出由中央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国家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解决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信息分割不联网的问题。此外,规划纲要还明确要求各行业、各地方都要建立各自的信用征信系统。
事实上,随着信用体系建设的急迫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信用建设领域的指导意见或部门级规划,如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设、商务部的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工信部的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等都有指导文件。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出现。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另据有关研究机构数据,我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远高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0.25%至0.5%的水平;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履约率仅50%。
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失信的代价太低,而征信的成本又太高。打破信息封闭、实现信用信息公开联网以及加大对失信的惩处力度,是解决当前社会失信严重的关键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国家级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将各部门各地方的信用信息整合在一起。专家表示,这有助于打破目前的信息分割局面,实现信息高效查询和共享。但据了解,规划中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仅限于政府层面,还未涉及向企业及公众公开,因此也被专家认为对于遏制失信效果有限。